“拉姆达”比德尔塔传染力更强,已蔓延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行业新闻 2021-08-14
  最近,全国多地出现新冠疫情,都是由“德尔塔毒株”引起,但当大家都在关注德尔塔毒株时,另一种新冠变异毒株“拉姆达”(Lambda )已悄悄潜入多个国家。

  据全球最大的流感及新型冠状病毒数据平台"流感数据共享全球倡议"数据显示,目前美国已有超过1000例由"拉姆达"毒株引起的新冠肺炎病例;日本厚生劳动省8月6日通报,日本出现了首例"拉姆达"病毒感染病例。

  拉姆达变体于 2020 年8月在秘鲁首次被发现。今年6月,世卫组织(WHO)已将其加入“待观察毒株”名单中。这类毒株的定义为预测或已知会影响病毒特征的基因变化,例如传染性、疾病严重程度、免疫逃逸、诊断或治疗逃逸等。①

  7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突发事件委员会称,新冠病毒目前在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蔓延,趋势令人担忧,未来极可能出现更危险的新变种病毒。“新的、可能更危险的变体病毒出现并在全球蔓延的可能性很大,这些变体可能更难控制”。

拉姆达已蔓延至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新变异毒株拉姆达已蔓延至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秘鲁、智利、阿根廷、巴西、美国、加拿大、德国、西班牙、日本等多国家均报告了拉姆达毒株的感染病例。

  根据秘鲁官方统计显示,今年 4 月以来,秘鲁报告的新增确诊病例中,有 81% 是感染了拉姆达毒株。

  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6月发布的报告中称,拉姆达毒株的刺突蛋白存在数种基因突变,潜在具有更高传染性、更强抵御中和抗体的能力,不过目前人们掌握的证据不足以确认这些突变的全部影响。针对这种毒株还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所需对策。②

  7月28日,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预印本平台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表明拉姆达变体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并对新冠疫苗更有抵抗力。


  研究指出,拉姆达变异株的刺突蛋白具有高度传染性,而导致这种高传染性的原因,是拉姆达变异株出现的T761和L452Q两个突变, 而它的另外三个突变--RSYLTPGD246-253N、260 L452Q和F490S—则使得该变体能抵抗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导致其免疫逃逸能力增强,降低疫苗保护力。③

  2021年6月,智利大学研究人员在该国已接种足剂灭活新冠疫苗的医护人员中,进行血清采样后的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原始的野生型病毒株,拉姆达变异株致抗体中和作用下降67.2%。而伽马变异株使之下降近57%,阿尔法变异株则为50%。④

面对“拉姆达”,防护依然最重要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疫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变异毒株,且传播力、传染性也可能越来越强。

  但即使是病毒存在变异,其主要传播途径不变,因此依然要做好个人防护,包括接种疫苗、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等。

  1、坚持佩戴口罩

  首先是坚持戴口罩。养成随身携带口罩的习惯,尤其是前往公共场所,特别是进入公共交通工具、电梯等密闭空间时,一定要佩戴口罩。保持社交安全距离,尽量避免人群聚集。

  2、接种新冠疫苗

  即使变异毒株存在一定的免疫逃逸,会弱化疫苗的免疫效果,但是疫苗接种依然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措施。

  2021年2月,中关村美年健康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宁毅曾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变异毒株,在全球范围内短时间形成稳定的群体免疫还有难度,因此还是期待特效药的出现,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能够大幅度减低病死率,那么一些预防的策略也会发生相应改变。但目前特效药在全球还在积极研发过程中。那么应对变异病毒,目前就要依靠疫苗在群体形成有效保护,而这取决于疫苗的有效率和疫苗在人群中的覆盖率。

  宁毅也强调,新冠病毒变异后,可能有的变异株进行了“伪装”,从而弱化疫苗的免疫效果。但是普通人不必过度恐慌,防护措施依旧要到位。⑤

  3、注意个人卫生

  此外,还要注意良好的个人卫生,手卫生尤其重要,要勤洗手,用肥皂或者洗手液和流动的水来洗手。外出返家后,要及时用洗手液或者肥皂和流动的水来洗手,必要时要使用消毒湿巾或者免洗消毒液进行消毒,避免用未清洁的手接触口、眼、鼻。

来源:健康时报
参考资料:
①  WHO . Tracking SARS-CoV-2 variants , 2021.
②  WHO . Weekly epidemiological update on COVID-19 - 15 June 2021.
③  SARS-CoV-2 Lambda variant exhibits higher infectivity and immune resistance. Biorxiv.2021.
④  Infectivity and immune escape of the new SARS-CoV-2 variant of interest Lambda. medRxiv.
⑤  2021-02-25 健康时报 《新冠病毒变异超1000个,专家:应对变异新冠病毒将成为2021年新挑战》(记者 王振雅)